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首页> 光明科普> 环保科普 > 正文

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来源:光明网2025-02-16 12:23

  在秦岭北麓的黄帝陵轩辕庙内,一株高逾20米的侧柏巍然矗立,斑驳的树干上天然形成的树瘤仿佛星辰排列。这株被称作“黄帝手植柏”的古树经测定树龄已达5000余年,至今仍保持着每年2—3厘米的胸径增长。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这株古树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守护,同时也守望着源源不断传承的中华文化。

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陕西省黄帝陵内的黄帝手植柏

  古树通常指树龄超过百年的树木,是我国悠久历史的鲜活见证。

  千百年来,古树名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

  陕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见证了华夏大地5000年文明史;山东曲阜孔庙“先师手植桧”见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北京潭柘寺“帝王树”古银杏见证了王朝兴衰更迭。他们用年轮铭刻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古树名木是乡愁记忆的心灵坐标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也有很多古树,它们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广大城市居民的记忆与乡愁。这些跨越时空的生命体,以年轮记载文明进程,用绿荫守护城市记忆。

  它们伫立在城市街道或是村口巷陌,既是地理坐标,更是记忆纽带,承载着广大游子对故乡的集体记忆。山西洪洞大槐树书写了“问我祖先何处来”的迁徙史诗,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图腾。“榕城”福州三坊七巷里,虬枝如盖的古榕树与马鞍墙相映生辉。古树名木守护着游子的乡愁,让城市肌理与乡土记忆在年轮里绵延传承。

  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这些“城市原住民”构筑起独特的生态文化网络。单株年固碳量达300公斤以上,其庞大的根系系统可涵养约50立方米水土,形成的微气候圈能使周边区域降温2-3℃,堪称天然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广东省白云区钟落潭榕树

  为守护好这些城市中的绿荫,各级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

  北京市对每株古树名木实现GPS定位全覆盖,生成与之对应的二维码,完成所有在册古树名木的挂牌工作。上海市积极开展古树健康评估,运用树木雷达探根仪和树体腐烂探测仪等仪器,对古树名木树身空洞、根系分布等进行探测分析;示范推广古树地下水位监测仪,加强生长环境动态监测,保障古树名木生长安全。重庆市制定了《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信息分类及建库数据标准》《第五次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普查工作手册》,推动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古树名木信息维护、现场巡护全数字化管理。

  保护第一守护“有生命的文物”

  为保护好这些“绿色国宝”,2025年1月25日,国务院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3月15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条例》的出台,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条例》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长期实践经验上升到法规层面,强化保护第一,突出科学保护、原地保护,全链条、全方位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创造了法治条件。

  《条例》构建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保护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对非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全面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为“有生命的文物”披上法规护甲

  湖南双牌桐子坳古银杏群

  针对不同树龄的古树名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规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注重管养结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古树名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聚焦“规范化”“精细化”“协同化”对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从国家层面对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统一规范,17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组织完成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初步摸清资源底数。为古树开发上线了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将每一株古树名木都落到图上。建立高效联动的保护工作格局。2022年起,国家林草局会同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连续3年开展专项行动,侦破查处一批破坏古树名木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

  保护好古树名木就是在保护千百年来的绿色生机与活力。如今,古树名木保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共同守护着这些跨越时空的绿色丰碑,这既是自然的延续,更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张佳兴)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安古城墙吸引游人

  • 西渝高铁康渝段刘家坝隧道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