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谈科论普】好的科普应该什么样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评论 > 正文

【谈科论普】好的科普应该什么样

来源:光明网2022-03-21 16:03

  王大鹏

  前几天看到《文汇报》上刊登的一篇评论,试图澄清科普中常见的几个观念误区,包括“科普书是闲书”? “科普仅是普及科学知识”? “科普对象只是学生儿童”? “科普只是‘小儿科’”?以及“科普只是科学家之事”?

  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在很多传播平台上看到关于科普的一些论述,包括但不限于对科学家的采访,科普从业者的个人陈述以及其他人士的评论等等。但是从观念到行动之间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隔阂”。顾客心理学家亚当˙费里尔说过,“行为改变态度,远比态度改变行为来得快。”科普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事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只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普实践,对科普的认识或者说上述的一些误区也才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讨论科研人员做科普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引述一些国外的作法或者说惯例,比如国外的科研机构会要求其成员(同公众)探讨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会出台传播之南,成立新闻办公室或者聘用从事传播的工作人员,甚至组建专业团队来致力于帮助科学家同普通公众进行交流。以及欧盟框架计划也通过两种途径来增进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的结合:设置独立的科学传播板块和在非科学传播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等等。而且如果我们在网络上进行广泛搜索的话,我们会发现国外很多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都会写一些关于如何做好科普这件事的评论,其中包括对科普的认识,从事科普的一些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做法等等,但是国内这样的内容还不多见。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几天参加的一次科普图书策划会,某国企计划启动一项科普图书出版的工作,重点聚焦本行业的实践,向公众传播相关的科学知识,凸显科学家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在策划会上,一位专家就好的科普作品应该具备几个特点的发言给人印象深刻。首先来说,好的科普作品应该“解渴解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很多事情都有浓厚的好奇心,渴望了解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好的科普作用应该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求,同时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汤加火山喷发,新冠肺炎疫情等等,公众又存在着一些忧虑,希望科技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和决策的证据,所以科普需要去解答他们的忧虑。其次,好的科普作品要可读可看。既然是科普,就需要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把抽象的科学解释出来,而不是自说自话,要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且也要采用各种图片来丰富文字的内容,“一图胜千言”。再次,好的科普作品要实现科技+人文,以及专业+故事。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科普作品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述科技本身的事情,还要从历史等方面阐述人文因素,需要把具体的科技内容放到更大的情境之下去解释,甚至说,更需要把相关的因素整合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貌似不是在讲科学和技术本身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就是在说科学和技术。至于专业性与故事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讲故事,要讲科学的故事,用科普的手法来讲述科学的故事。给人印象深刻的科普作品往往是在故事化的叙事和表达过程中传播了科学和技术的内容,给人以亲近感,也就是以故事化的框架包裹起科学和技术的内核。而那些让人感觉有一定距离科普作品往往是在故事性上存在不足,导致故事和科技本身“两张皮”。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则需要科学家与科普作家的结合,或者说需要紧密的合作。由科学家负责科学性方面的问题,而科普作家则需要用文学的手法对科学内容进行“翻译”和“解释”。

  当然,我们需要承认,科普作品并不容易书写,因为它往往会在专业读者的无聊与普通读者的晦涩之间摇摆。而为了摆脱这个困境,我们更应该去探索一条如何写好科普作品的可行路径,呈现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让科普作品“解渴解忧”,“可读可看”。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攻坚 京西筑通途

  • 大桥飞架入“云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