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许映龙: 破译台风密码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许映龙: 破译台风密码

来源:科技日报2017-10-12 08: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物档案

  许映龙,生于1968年,1990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任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首席预报员、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总工程师。他长期从事台风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多次在强台风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台风和很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既然从事了这行,就要担起这份责任。”

  今年,第18号台风“泰利”和第19号台风“杜苏芮”接连生成。

  虽然它们没在我国登陆,但对许映龙来说,也是一次考验。与自然对话,这位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副总工程师要破译台风的密码。

  “国宝级的存在”

  “天鸽”是今年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早在8月21日,许映龙就提出,“天鸽”在广东南部近海时将有一次非常明显的加强过程,并将以较强级别登陆广东。事实证明,他的预测非常准确,“天鸽”在近海区域快速加强,从强热带风暴“变身”为强台风。

  “天鸽”个头小,直到登陆前地面气象站才能观测到它带来的大风,数值预报模式并没有给出未来能快速加强的结论,为什么许映龙可以提前两天就预测出它在近海会有明显加强?

  “异常高的海表温度、较小的垂直风切变条件、强盛的高层辐散流出气流等情况显示,近海区域环境非常有利于‘天鸽’发展增强。而它的大气环流背景场与2014年台风‘威马逊’的大气环流背景场非常相似。”许映龙说。

  “他的预报真是神准!对每一个台风把握的准确度,简直是神了!真是‘国宝级’的存在!”台海中心的王皘在她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条消息,并把许映龙的背影和熊猫的背影照片拼在一起作为微信配图,引得朋友圈一片点赞。

  2014年7月,台风“威马逊”从海上向华南狂奔而来,并且看起来异常强壮,初步估计其最大风力已超过16级,远超以往登陆华南的任何台风。距其登陆仅有7到8小时,可以说是防灾的黄金时刻,一旦发布如此强度的预报,事态就会变得非常紧急,不仅要启动最高级别预警和应急响应,还要付出转移大量人员等高昂社会成本。上至国家防总,下至受台风影响的每一个人,都在等着这次至关重要的预报。然而预报中的一个“潜规则”是决不轻易预报历史极值,预报员是否敢笃定地预报这个令人瞠目的强度?

  这一难题交到了许映龙手上。经过与团队紧张的分析与研判,他做出了重要预报。

  7月18日8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最高的Ⅰ级应急响应。随后,海南紧急撤离了登陆点方圆50公里内的人员,人数达到30万。“威马逊”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尽管它的威力巨大,但由于措施得力,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

  超强的天气分析能力、集合模式的运用能力加上27年来对于台风研究的信心和底气,使许映龙可以在千钧一发之际得出重要而准确的预报结论。台海中心首席预报员张玲说:“在关键时刻,他总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心怀天下的硬汉

  2014年,张玲与许映龙一起到海南进行“威马逊”灾后调查。“如果当时‘威马逊’预报的等级比实况低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房倒屋塌、大树折断、渔船毁坏……回忆起台风造成的破坏,张玲仍历历在目。“这就是我们工作担子重、压力大之处,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她说。

  “台风和很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既然从事了这行,就要担起这份责任。”许映龙如是描述自己的工作。

  2013年6月29日,热带风暴“温比亚”正向我国南海步步逼近。

  许映龙从早到晚都忙于台风监视和资料分析工作。到了夜间,窗外暴雨磅礴,路面湿滑,疲惫的许映龙在归家途中,重重摔了一跤。他本不想声张,但妻子发现了他的异样,带他连夜去了医院。医生诊断,他右腕粉碎性骨折,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休息。可眼看着“温比亚”势头凶猛,打着绷带的许映龙还是回到了台风预报平台前,直到“温比亚”销声匿迹。

  此后,他被同事趣称为“硬汉”,在同事心中留下了打着绷带、用手指戳着键盘工作的生动一幕。

  2010年的超强台风“鲇鱼”是许映龙心中永远的痛。“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训。”他说,当时大家没有完全考虑到西风带系统和南半球系统对路径的影响,对其路径的预报不够准确。许映龙常说:“对大自然要存敬畏之心,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2012年,中央气象台开展了DVORAK台风定强业务,为预报员实时了解台风结构演变、掌握台风强度变化提供有力支撑。许映龙能果断判断“威马逊”的强度等级正基于此。

  “鲇鱼”给很多预报员留下了遗憾。今年,台海中心首席预报员钱奇峰用现在的集合预报方法对“鲇鱼”进行复盘,发现台风登陆前5天,大部分模式已经显示出路径转弯。“如果当时看到集合预报产品,主观预报就有更大的信心往北报。”钱奇峰说。

  台风“活字典”

  今年汛期,青年骨干钱奇峰初上首席岗,首次担起全国天气会商重任,难免有些紧张。“每次有重大疑难台风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把许总请出来。他坐在那里,我就安心了。”钱奇峰笑着说。

  对此,许映龙说:“年轻预报员要有承担预报出现偏差的勇气。要善于应用各种资料,注重事后技术总结,才能提高预报水平。”

  每次台风过程结束后,许映龙都会搜集包括实况信息、卫星数据、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等方方面面的相关资料,对历史所有台风进行普查分析,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对每次预报进行个案分析。

  张玲这样评价许映龙:“他就是一本台风‘活字典’。”哪个同事如果需要关于台风的资料,一问许映龙,他准有,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他的办公室和家中有成摞的硬盘,用来保存资料,每年可以存满4T左右的空间。如此细心地搜索、保留台风资料并常常复盘分析,也是他预报准确的秘诀之一。例如,对于“天鸽”的强度预报,刚开始他怀疑数值预报的强度过低,而通过分析“威马逊”的案例,找到了台风能快速加强的有利支撑,增强了他预报的信心。

  对王皘来说,今年7月是不安生的月份。在21日至30日,在西太平洋出现4个台风(“奥鹿”“玫瑰”“洛克”和“桑卡”)并存的情况。“4个台风!以前真没有遇到过,我都要疯了!”“还好有许总在,他就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王皘说:“有时候值夜班,遇到拿不准的预报,他往往会在我正犹豫不决的时候打来电话指导,我的思路马上就清晰了。”这是因为许映龙在家里也一直在网上关注台风的发展趋势,遇到预报的关键点,会马上给年轻预报员“指点迷津”。

  在台风活动期间,尤其在登陆前,许映龙就算在家也没法放心睡觉,经常睡一会儿就起床看看家里的电脑,在远程指导也不放心的时候,就直接去单位。

  在许映龙家中的办公桌上,桌上除了硬盘,还堆满了关于台风的专业书籍。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今年上高三的小儿子未来也想选择气象相关专业。惭愧自己平时顾家较少,得空许映龙会做上一顿好吃的,犒赏家人。(记者 付丽丽)

[ 责编:张佳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奏响巴洛克室内乐

  • 新疆吐峪沟:古村落迎游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