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林院士:搞科研是种享受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李林院士:搞科研是种享受

来源:文汇报2017-07-25 10: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李林带领上海生科院不断向跻身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目标努力着。袁婧摄

  人物小传

  李林,生物化学家,无党派人士。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后,1992年5月回上海生化所工作,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市知联会)会长。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

  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所在地。高大的梧桐把周边喧闹隔绝在外,只有澄澈的阳光穿过树影洒落在大院里。有人说,这里似乎有种魔力,不仅能在上世纪60年代孵化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而且多年来,纯粹的科学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担当,始终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手上一棒一棒地传递着。

  李林来到“320大院”已有34年。从研究生、研究员,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从所长基金资助的受益者,到运用所长/院长基金扶持优秀青年人才,他不仅是生物化学领域卓有建树的科学家,也是科技创新的战略家,他带领上海生科院不断向跻身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目标努力着。如果说“320号大院”有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那么,在人们眼中,李林就是新一代“接棒人”的杰出代表。

  梦想“放下一切回实验室”

  学风就像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很多人说,在“320大院”,因为学风的影响,稍微偷点懒就会心生内疚。

  李林是1983年本科毕业考取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学生时代,他一直是塔尖上的那一小部分。高中时获南京市化学竞赛一等奖,提前被南京大学瞄上;大学里成绩轻松排到南大生物系最前列,还找到了人生另一半;在岳阳路320号度过六年研究生生涯后,他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同时,还摘得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整个中科院系统仅10人获奖。

  人们常说,最怕有天赋的人比你更努力。研究生时,李林每天一头扎进实验室,总能待上十六七个小时。1990年代初,他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博士后研究时,虽然妻子张芹专程前来陪读,但李林依然每天回家吃完晚饭后,雷打不动地回到实验室继续手头的实验。回国再次踏进“320大院”,李林给人的印象是常在实验室一路小跑,他解释说这样节省时间。

  李林并不觉得研究辛苦。他说,做好科研起码要具备三项素质:一是从纷乱的现象中提炼本质的逻辑能力,二是过人的专注力与发现力,三是兴趣。他对科研有着发自内心的爱,也经常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寻找乐趣。他说:“搞科研是一种享受,只会苦干,不会有创造力。”

  李林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名为“Wnt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中,作出了系统性、原创性贡献。Wnt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其浓度变化信号被传递给千千万万个细胞,从而对胚胎发育、肿瘤生长等施加影响。

  在这片生命科学研究的“蓝海”,李林的成果为学界深入理解干细胞分化、肿瘤发病机理等重大问题打开了全新视野。

  对科学的爱,使得李林成为少数愿意长期留守在实验室最前沿的杰出科学家。他不满足于仅仅担任研究生导师,在论文上以“通讯作者”署名。41岁时,他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直到后来接受组织安排,把精力转向科研管理岗位。

  如今的李林虽然行政事务缠身,但依然不舍得离开科研一线。每周一下午是他最快乐的时光———这几个小时,他在实验室“开组会”,与同事、学生一起交流研究进展;哪怕出差,他也要想方设法安排讨论。李林说,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放下其他所有事务,回归实验室埋头做实验。

  率队冲在科技改革前线

  李林的职业生涯中,有几位关键的领路人:其一是高中化学老师濮铜生,他的指点让李林去招生办追回高考志愿,现场改为生物化学,这改变了他的人生;博士生导师许根俊院士是我国著名酶学大师,他的指导为李林日后工作打下扎实基础;而王应睐院士虽然故去多年,至今仍对李林产生着深远影响。妻子张芹说,王先生的学术态度、名利观以及管理思想,都被李林视为标杆。

  李林很珍视一张老照片,那是1989年他博士论文答辩时拍的。台上的他胸有成竹,台下则是一位长者的背影,他头发花白,听得相当认真。这就是王应睐先生,当年是李林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很多人说,如果有人能担得起“德高望重”四字,王应睐先生必在其中。他是我国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究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没有他的运筹帷幄、选人用人,这一彪炳史册的重大成果很难顺利诞生。李林说,一个人的作用既可以看他个人取得的科研成就,也体现在能带领团队取得更大的成功,王应睐先生就是典范。让李林印象深刻的,还有王应睐先生的为人。李林说,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工作中,王先生没有在任何一篇相关学术论文上署名。

  2001年,王应睐先生弥留之际,李林前去探望。当时先生已说不出话,只是握着他的手。李林说,他知道,那是一种嘱托。第二年,李林走上领导岗位,出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常务副所长 (两年后任所长)。

  实验室的李林,一直很享受挑战。而在管理岗位上,他的这一特质似乎继续得以保留。李林说,好的科研管理体制不仅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还能有效地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在生化与细胞所任职期间,他循着这一思路大力改革,建立并完善了以“PI运行体系”“科研评估制度”为基础的科研管理和运行体制。实践证明,这些顶着压力推进的改革举措,对研究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8年,李林出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并于2013年担任院长。在这一平台上,他的大局观展现得更加充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党委书记汤伯伟说,李林既是科学家,也是战略家。上任后,他主抓生科院发展战略谋划,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突出研究所创新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科研生产力。目前,体制机制改革正在进一步向深水区推进。同事们说,这体现出李林作为领导者冲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前线的勇气和担当。

  权威机构评出的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上海生科院共有五项成果入选,成绩令人惊叹。这让李林感到了与当科学家同样的成就感。但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副所长周金秋说,这几年,李林的头发似乎“刷地一下”白了。

  在实验室和研究院之外,李林还通过各种参政议政渠道在另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抱负,体现他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担当。

  作为无党派人士,李林早在十几年前就受邀加入市知联会。这是一个在市委统战部领导下,团结引导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加强学习、建言献策、帮困扶贫、联谊交友的组织。在市知联会的十多年,李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于2015年当选新一任会长。他常代表市知联会参加市委、市政府定期组织的座谈会并发言。为更好地建言献策,会前,他总要广泛搜集各行业理事的意见,汇总提炼后带到会上。

  2008年起,李林先后当选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从而能把他对基础研究的理解,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声音带到北京、带到全国“两会”。近几年,他的建言方向始终聚焦加强基础研究、注重源头创新,并引发越来越多关注。市科技工作党委统战处处长宋明毅说,李林一直特别注重为人才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谁有才就用谁;每年全国“两会”,他一直通过建言传递这一观点。

  参政议政中,李林不断令人感叹科学家的严谨与务实本色。他对数字相当敏感,在审议政府预算报告时,就曾因为会议材料和大会报告不一致,专门请财政部加以解释。每年全国“两会”,各代表团都会举行集中的议案会签活动。这个场合,李林曾几次婉拒希望他签名附议的代表:“我的原则是,不懂就不附议。”在他眼中,每一份议案都涉及国计民生,分量非常重。

  李林自小受在部队工作的父母的影响,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情。1990年他赴美进修,两年后就按计划准时回到“320大院”。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一选择让不少亲友感到不解,甚至一度引发媒体关注。当时,妻子张芹在美国陪伴李林,回忆起回国的决定,张芹说,李林就问了她一个问题:

  “你觉得中国需要我这样的人吗?”

  “需要。”张芹说。

  “那就回去。能在自己的国家做出成绩,更有一份成就感在内。”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奏响巴洛克室内乐

  • 新疆吐峪沟:古村落迎游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加载更多